gzyueqian
13352868059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> 正文

8家股东5200万元资金到位 闪联面临四大敌人

更新时间: 2006-01-05 16:20:19来源: 粤嵌教育浏览量:2050

 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2005年对于“闪联”(IGRS)来说都很不错――7月12日,闪联标准和品牌标识发布;12月18日,联想、TCL、长城、长虹、创维、海信、康佳、中和威八家企业联合出资5200万元人民币,设立“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”,开始进入实质性公司化运作阶段。与此同时,其他的几个国标方案要么迟迟不出,要么恶斗不休,要么步伐缓慢,反而显得闪联一军突前。

  如果,闪联不能征服资本、市场、同行和经验这四个敌人,“先驱”就可能变成“先烈”。

  资本:近的敌人

  “这事儿一定要干,还得干到底,要不我们投入500万干什么,”创维董事局主席王殿甫话锋一转,“不过算在一起区区5200万注册资本不够,国家是不是可以拿出专项基金进行投资?”

  王殿甫此言,代表了站列在闪联标识之后的一干企业的大众心态。“长虹看中闪联哪一点?我们看重的是利用这个新平台,获取政府支持,促进彼此在研发、专利池等方面的共享,形成一个大企业创新俱乐部,”长虹副总裁巫英坚认为。

  “5200万确实少了点,”已经身为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总裁的孙育宁认为,“从国际上看,面对如此庞大的3C融合产业范畴,制定并推广互联互通的相关标准,底线也要三亿元人民币。”

  尽管如此,孙育宁还是感激不已。为了推进闪联而放弃了联想集团副总裁的职务之后,孙育宁在不到20天时间里,成功说服了8家股东的大老板,TCL早掏出1000万,联想接着拿出1200万,剩下的六家企业每家500万,“要是按照正常流程,找这些大老板签字就要 2个多月时间,这让我看到了大家对闪联的期待。”

  “我和育宁是关系很好的老朋友,早成立闪联临时工作组时只有我们两个人,”TCL集团副总裁史万文笑着说,“现在作为股东代表,我对闪联的发展非常满意,因为按期做出了1.0的国家标准,各家企业基于这个标准也推出了各式3C产品。”

 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成立之后,钱会怎么花?“推进标准的产业化,是中心的课题,”孙育宁说,“工作组负责标准的制定,接下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,包括资金、技术和人才来推动产业化,这才是艰苦的工作。”

  艰苦的工作意味着,为联盟企业提供基于闪联标准的基础架构平台,“这种工作需要集中的研发组织机构去承担,一旦建成这个平台,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标准的开放性,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闪联,”孙育宁说,“第二项工作是闪联标准品牌的维护和管理,第三项工作是标准的专利和知识产权维护,第四项工作是国际化合作。”

  显然,这四项工作都少不了用钱的地方,尤其是在标准产业化起步初期,“我谢绝了好几拨风险投资朋友的投资好意,”孙育宁说,“我们希望拿到技术+资本型的战略投资,资金并不是重要的,我们更希望在引入资金的同时引入核心技术,进而促进建立知识产权的分享机制。”

  对于闪联来说,引入“有钱有技术”的国际战略资本,还有一层意思在里面,“现在国际上的企业和舆论对中国人搞标准有一些误解,”联想集团副总裁、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董事长贺志强说,“闪联并非由中国政府主导的、限于国内企业小圈子的标准,而是开放性的面向全球3C产业的互联互通标准。”

  重打锣鼓新开张之后,孙育宁预计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的腾飞期在五年之后。但是为了走过这五年,必须在1-2年内进行新的融资,也就是说,2006年内新资本极有可能进入。这部分钱,可能来自政府支持,可能来自8家之外的新股东,也可能来自国外的战略投资者。

  市场:难捉摸的敌人

  “只有消费者认可,才可能实实在在地带来闪联品牌的市场溢价,这需要各家联盟企业持续地投入,下大力气,”TCL集团副总裁史万文说。

  对于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来说,“不做具体的产品”是一个基本定位,由此继承工作组的中立位置和行事风格。于是,直面终端消费者的只能是各家联盟企业。在产品推出节奏、市场营销力度和对闪联态度均参差不齐的情况下,联盟企业如何协同作战,真正“将闪联作为自己的一个副品牌进行推广”,将是闪联呢国内否跨越市场关,取得消费者广泛认同的关键一点。

  “2005年6月份,批符合闪联标准要求的康佳产品面世,”康佳副总裁陈跃华说,“在1-2级城市,05年下半年与联想合作建立了近200家体验店,康佳的动作一直比较积极。”

  事实上,目前闪联大联盟总共51家成员,批出资企业为8家,这中间亲疏之态已然显露。而对于首批出资的8家企业来说,也是经历了相当一番思想斗争的,“闪联里交流的气氛很好,可是真正投入的只有几家,坐车的多拉车的少,再不出产品,谁都挺不住,”这是几个月前海信副总裁王志浩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出的焦急心态;而在12月18日,出席发布会的另一位海信副总裁郭庆存更直接地表示,“作为企业,我们当然希望这个中心成立以后不是一个烧钱的机器,而是能产出对企业盈利有帮助的成果;并且,我们投入的资金是否可控,这也是非常关心的问题。”

  “说实话,比较茫然,”8家股东之一的某家电企业技术经理私下告诉记者,“大老板比较看好闪联,因为这参与到国家标准的层面,无论从战略还是政府关系上都需要做,但是消费者认不认账?或者说要过多久才能认账、才会买单?”――这些疑问困扰着基层的开发人员和市场人员已非。虽然根据孙育宁的描述,“目前使用闪联技术的产品已经有百万台之多”,但是远未成为消费者购买时的充要条件。“我们曾经做过200台闪联电视样机,基本上没卖出去,都摆在给地做演示样品了,”这位经理告诉记者,“主要原因是加了闪联芯片后提高了成本,总不能能亏着卖吧。”

  这里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闪联的目标:“在有限范围网络域(有线、无线)内,支持多种信息设备、家用电器、通讯设备之间的设备自动发现、动态组网、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……”。

  孙育宁认为,闪联属于典型的应用层标准协议,与基于更低的传输层、网络层甚至链路层上的标准协议具有很强的互补性。也就是说,像WiFi、WiMAX、IPV6等技术标准,都可以并应该与闪联相互促进。技术上虽然如此,但是商业上却难说,因为不同的技术背后总站着不同的产业大鳄,谁都想主导并通吃市场,典型例子如英特尔,力推WiFi和迅驰取得成功之后,在网络上对WiMAX下大注,在终端平台上拿出ViiV方案。

  今天,谁也不否认信息家电互联互通的市场潜力,难以捉摸的市场也还没启动。对于立足于终端和应用的闪联来说,积极宣传普及闪联概念,督促联盟企业推出丰富的闪联产品自然是首要任务;但是,如何保证市场启动之后还能牢牢把握主导权?这是一个比启动市场更难的问题。

  一个可选项,是不断吸引更多的企业加盟到闪联中来。

  同行:有意思的敌人

  同行是冤家,也是欢喜冤家。

  同行中类似的标准组织,国际上,有英特尔主导的数字生活网络联盟(DLNA),2004年1月份其前身“数字家庭工作组(DHWG)”成立时有17家成员,联想也位列其中,其他还包括富士通、Gateway、惠普、IBM、健伍、松下、微软、NEC、诺基亚、飞利浦、三星、夏普、索尼、ST及Thomson等,迄今成员已经140多家。

  国内,则有海尔、长虹、同方、网通、上广电、春兰、长城、上海贝岭等企业组成的“e佳家”联盟,亦拥有国家颁布的推荐性行业标准资格,算起历史更是信产部网络家庭标准组的“出身”。

  在一衣带水的韩国和日本,则有日本Echonet联盟、韩国家庭网络产业协会,这两个联盟各自囊括了本国的几乎所有主流3C企业。

  “外界很喜欢把闪联和这些同行之间的关系描写成你死我活,”孙育宁笑着说,“事实上并非如此,因为我们彼此之间一直就合作的问题进行洽商,目前与DLNA之间就签署了六项合作文本。而与日、韩的标准联盟关系就更密切了,这次中心成立,他们专门发来了贺电。”

  事实上,企业大都在不同标准联盟之间保持交叉存在,比如长城,既是闪联又是e家佳联盟的创始成员,其理由是“避免日后进入网络家庭领域付出更大的成本”;华为亦是类似状况。

  虽然并非你死我活,但只要涉及到专利谈判,肯定是刀光剑影。“越来越感觉到,知识产权的问题真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,”创维董事局主席王殿甫感慨道,“以创维为例,2005年1-10月份市场份额上升到9%,但是利润却越来越薄,亟待产品价值的创新啊!”

  “现在模拟电视的专利基本已经到期,模数并存时代的专利油水不大,过几年一旦数字电视普及开来,专利费不知道要收多少?!”TCL副总裁史万文说,“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利润低,还不是被国外企业通过专利费的形式进行层层‘剥皮’,必须通过闪联筑起专利防护堤。”

  “闪联有机会,”联想副总裁贺志强说,“因为到目前为止,全球3C领域并存着大量有关互联互通的技术方案,还没有一家能够称得上全球公认的标准。况且,任何一个涉及3C产业的标准制定,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。”

  “今天我们搞得,都是今后必然出现专利纠缠的要害地方,”长城副董事长卢明说,“原来一盘散沙,都想做但都做不好,有了中心,相当于有了一个调节中枢。”

  经验:需要俘获的敌人

  很多时候,经验是执行力的代名词。

  对于拥有几十家、未来可能达到上百家联盟成员的闪联来说,如何协调各个成员的技术与产品开发、市场步骤?

  “TCL内部专门从事闪联技术和产品开发的有30多人,如果算上整个集团相关研发人员,得好几百号人,”史万文说,“这些团队做出了3C融合的软件与服务平台,相关专利会放到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,以后这个中心应该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,去拨动各家企业的千斤能量。”

  在联想研究院,则有70多人专事闪联技术和产品研发。

  “目前,在闪联联盟179项专利积累中,有30多项是较为核心的专利,”孙育宁说,“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还没到交叉授权的阶段,主要是交流经验,向别人学习组织流程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。”

  无论是管理单个企业,还是运作一个联盟,我们确实都还处于虚心学习的阶段。

免费预约试听课